隨著各類利益相關者對可持續性的需求不斷增長,全球監管機構在如何滿足可持續性需求方面存在分歧。大多數基於可持續性的法規在國際上並不共用,這意味著每個國家的標準各不相同。
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未來幾個月的可持續性對話將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
1.誰在推動將可持續性納入公司業務和ESG報告?
雖然許多世界頂級企業已經遵循自願報告標準來報告額外的財務指標,如ESG風險,但就可持續性報告要求並沒有達成全球協定。即便如此,發起此類報告的最強大力量是利益相關者的壓力——無論是投資者、資產擁有者、非政府組織還是一般公眾。在缺乏全球統一協議的情況下,對透明度的需求日益增加,這意味著各國在製定應對框架,立法和具體方面方案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為了應對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公司需要通過報告流程,以獲得關於其可持續發展績效的有效反饋,這將有助於實現全球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2.如何彌補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融資缺口?
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象徵,但到2030年,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切實的參與和投資,因為實現這些目標的成本估計每年高達6萬億美元。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資金是專家、戰略家和立法者之間備受爭議的話題。從融資概念轉向私營部門融資或社會影響投資,可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遠大抱負的潛在新途徑。
3. 如何平衡政府激勵措施與監管行動?
政府可以給予那些進行可持續性實踐的公司提供稅收減免或補貼,或者採取嚴厲的罰款措施;但如何使兩種手段達到有效的平衡,這是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然而,企業認為ESG法規的增加也是他們在設計解決方案方面發揮作用的機會。例如,在綠色債券市場,融資以低成本或附加利益更具吸引力。
4. 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監管方面處於什麼位置?
許多全球最大的企業都在呼籲改善企業 ESG 報告,以提高與持分者之間的透明度,並獲取其戰略和長期增長帶來的好處。這種基於商業性的政策變革,呼籲代表了企業觀念的重大轉變,因為企業已承諾採納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並簽署巴黎協定。可持續性的概念不再被視為獎金,而是企業運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監管將如何影響公司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道路?
毫無疑問,監管,特別是環境監管,會對公司實現長期增長和市場成功的目標產生巨大影響。此外,在處理環境、社會或基於治理的監管對業務的潛在影響時,公司通常毫無準備。採取必要的時間和步驟來預測公司運營的所有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監管將帶來顯著的投資回報率,尤其是當可能性監管可以被視為機會而不是財務或管理負擔時。
以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持續性的披露和參與以來實現透明度,公司不僅改善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而且能夠更好地預測和應對環境、社會、經濟和監管變化的實時變化。毫無疑問,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監管將繼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地域持續增加,但全球企業都很清楚這資訊:可持續性監管在推動卓越業務績效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而它提供的機會是企業應該緊握的,而只要企業能針對性進行量化調整,他們將勢在必得。